用大腦工作的人,常常以為身體是無限資源

用大腦工作的人,常常以為身體是無限資源。

直到回頭才發現身體產生諸多報應,水泥般堅固的肩頸,上樑不正下樑歪的脊椎,酸到可以擠檸檬汁的腰,總是在不是時候的時候扭麻花的胃,還有睡前總找不到關機鍵的腦。

短期內沒有寫下一本書的計畫,一部份原因就是察覺寫作太傷身,為了跟身體和解,最近還把精力轉到音頻Podcast和影音上,媒合其他載體收納含金量──結果發現剪片跟寫作一樣燒腦,只能說照料身體這堂課,真的是創作者的永恆課題(苦笑)。

前陣子上太極課的時候,老師說練習要融入日常。

以前聽到這句話,我會覺得很難意會,啊我又不是拿著刀槍棍棒行走江湖,難不成路上有人撞我一下,我要擺起架式跟他PK當日常練習嗎(住手)?

可是那時候我忽然懂了──啊啊,我不是老是跟讀者說,心靈修煉要融入日常嗎?絕對不是我每天撥三小時,在那邊雙手結腳底朝天,內在功力就會大增,而是細細地融入日常,有人惹到你,憤怒之餘,在心底清晰地觀照傷口;有人稱讚你,開心之餘,透徹照見那股隱隱浮動的優越感。

心靈練習是日常的,身體當然也是。

那瞬間的領會很驚喜。以前自己對身體有太多的不了解,常常練起來像瞎子摸象,練到後來就像在打卡上下班,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練。

然而一旦心靈修煉掛勾上,就像在兩者之間放了一面鏡子,很多不懂的東西都能馬上領悟,比如說,如果身體緊繃該怎麼辦?

就像一開始說的,大腦工作者對身體經常斷線。尤其興趣使然,精力大量投注在心靈的覺察,在長期的反覆訓練下,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捕捉到如羽毛尖端般細微的情緒與思維,並且迅速完成分析與挖掘,就像吃飯喝水一樣。

但是對身體就是,整個下午縮在電腦前工作,肌肉筋膜打了不知道幾個繩結,才在站起來的瞬間發現,唉唷怎麼胃這麼痛,腰這麼酸,呼吸上氣不接下氣。

除了對身體很常覺察斷線外,覺察到了以後,也往往不知道該怎麼辦。

腰很酸…..所以現在應該做伸展嗎?要躺下嗎?要用按摩球嗎?還是要練一套五禽戲?好懶喔,還是挑一個動作來做好了,然後做個三分鐘,就不耐煩問自己好了沒,怎麼腰痛還是沒解除。

胸口悶…..所以現在要按摩胸口嗎?要用精油嗎?要去健身房運動一下嗎?還是走一走就好了?唉唷好煩,還是站樁補補氣就好,一邊站又一邊胡思亂想,幾分鐘後覺得好像沒效,就又放棄跑走了。

我猜這也是很多人的難題吧?對身體或心靈都是。

然而在領悟到「修煉融入日常」後,我發現身心修煉都是互通的,簡單來說有兩個重點

第一就是:覺察的啟動點要降低

在心靈領域上,我不會只有在很生氣、很難過、很焦慮的時候才會開始覺察,而是平常就有一盞探照燈,隨時在工作,只要有一點波瀾起伏,探照燈就會照過去,所以可以很輕易的捕捉到內在變化。

但是如果心靈覺察的啟動點是一,我對身體覺察的啟動點,可能只有四而已。也就是一分的心靈刺激可以引起我注意,身體刺激要到四分才會讓我有意識。

雖然對一般人來說還是蠻快的,對身體較弱的高敏感族來說,這個時間點又太晚了。

要刻意地培養自己,把覺察力分一半給身體;並且降低覺察的啟動點,去主動意識到四分以下的刺激,其實說穿了,就是提高跟身體連線度,無論是頻率或品質都是。

後來發現這樣刻意調整後,對身體的掌握度真的大幅提升,運動比較不容易痠痛和受傷,練太極的時候,也比較容易覺察到身體哪裡緊繃不協調,可以馬上調整。

仔細想想也合理,如果連細緻的情緒思維都能輕易捕捉到,沒道理真實存在肉體和神經上的訊息會有覺察困難──關鍵就在要主動養成習慣而已。

第二就是:覺察本身就是一種療癒空間

在心靈領域上,我很常被問「我已經覺察到我的情緒了,然後呢?」第一時間我內心的反應都是:「蛤?」

在心靈覺察上,我很能領會「覺察到情緒,本身就是一種療癒」比如說我覺察到我傷心了,我可以去寫寫日記,可以去運動紓壓,可以找人傾訴,可以回溯童年傷口,又或者什麼都不用做,就是靜靜地陪伴自己──因為「做什麼」並不重要,光是覺察本身,就已經是帶自己進入療癒空間;甚至也可以說,如果沒有「覺察」,這些方法的效果都很有限。

但在身體上,我就是那種會問「我已經覺察到我的緊繃了,然後呢?」的駑鈍學生,我相信很多教過我的老師,心裡也是「蛤?」

不過當我把身體和心靈原理結合起來之後,當下真的很想像阿基米德衝出浴缸一樣,大喊「我懂了!我懂了!」

身體覺察,本身也會啟動療癒機制。當我開始像探照燈一樣,覺察身體的緊繃、壓力,比如說坐太久胸悶好了,我就像對待傷心的情緒一樣,陪伴胸口的緊繃感,給緊繃的感受空間,不急著去用揉、用按摩去「處理」它。

當這種「療癒空間」出現後,身體會開始鬆動,接著很自然地告訴你,它想要什麼。比如說想要你轉轉肩膀,鬆動上半身的筋膜,給氣血流動的通道。比如說給他幾個比較細長的呼吸,讓它有餘裕慢慢伸展開來。

就像給「傷心」空間的時候,情緒也會在流動的同時告訴我們,它現在想要找人聊聊,聽聽音樂,或是寫寫日記。

重點不是「做什麼」,而是「覺察」。

如果在「覺察」之前,就先趕快去「做」的話,其實比較像是在壓抑:因為沒耐心面對自己的身體,所以做了好幾套伸展去打發它;因為不想面對自己的傷心,所以去吃吃喝喝、找人聊天以轉移注意力。

可是沒有覺察的伸展,沒有覺察的放鬆,沒有覺察的呼吸,除了效果很差以外,也會像我一開始一樣,因為「效果很差」而草率放棄;或是不知道自己在練什麼,而最後半途而廢。

「降低覺察的啟動點」、「覺察本身就是一種療癒空間」,這兩個小秘訣,送給所有想從心靈走入身體的人。

1 comment
  1. 超能切身體會QQQQ 我白天在設計公司上班 & 晚上去教有氧舞蹈,雖然大家以為教課=運動很好,但其實教課的時候超耗腦力的(不能忘動作,要觀察學生&適時互動等等),所以等於大腦整天都在運轉,也很容易就忽略了身體,發現的時候已經身心俱疲了好可怕QQ 內文提到的草率&消極的治療方法也真的發生過不少次… 柚子有讀心術嗎天啊XDD 柚子提到自己是從心靈走入身體,那有推薦從身體走入心靈的方式嗎?是不是清空了大腦,身體也能放鬆下來呢?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You May Also Like
Read More

不安的出口

最近跟身體課老師一起玩舞蹈創作。 方式很即興,每次都不一樣,每個人都可以創作自己的元素,也可以取材別人的元素彼此串連,加入自己的詮釋,沒有標準動作,只有夠不夠像你,夠不夠表達盡興。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