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流,巧遇當下需要的書

前幾天做了一個很清晰的夢境,醒來都還可以很清楚記得誰說了什麼話的那種,內容很長,但寓意明確:
 
「好事到最後不一定是好事;壞事到最後不一定是壞事。」
 
當下覺得是今年的預言,而這幾天的境遇也確實符合,例如今天碰到這本書。
 
***
 
早上冒著雨,徒步前往有段距離的郵局寄件。小小兩個櫃台吞吐量,不足以應付連假過後按號碼機的人潮,第一時間心生怨念:要不是家人催我今天一定要寄,我有需要跟這些人擠嗎?前面還有將近二十人耶,是要等到什麼時候?
 
因為是閉關休息日,要求自己不用3C,抱胸站在門口發一會兒呆,念頭一轉,算了去附近走走吧,身體就自作主張地往一間小咖啡廳走去。
 
那間咖啡廳過去是我的愛店,後來因為少喝咖啡,加上新家很舒服,自己在家泡杯茶就很好放鬆,也就不常來了。
 
想說既然都要等了,順手點了一杯手沖外帶,當作支持喜歡的店家。豆子在櫃台後喀拉拉的磨出香氣,我在書架前摸著紙本書,湊巧看到這本《因為身體記得:告別憂鬱症的療癒之路》。
 
第一時間想的是,沒有憂鬱症的話,這本書還適合看嗎?一翻卻馬上被吸引,提到的剛好是「站樁」,我太極課有學,但老是定不下來又站不好,難以琢磨箇中滋味。
 
作者是著名音樂家,但在憂鬱症之後,踏上由身入心的自我療癒之路,裡面提到一句他的老師勉勵過的話:「你現在承受的病痛,都是過去起心動念所造;將來所擁有的健康,都是當下舉手投足,積極練功修行而來。」
 
我對這句話非常認同,索性抱著回座位翻閱,看到作者提到「貴生」的道家思維,讓他不斷反思自己,在他人眼中光鮮亮麗、哈佛經濟畢業、茱莉亞音樂學院研究所,但為什麼「活得如此低級,活得如此彆扭委屈?」就是因為年輕時的自己,不懂得「貴生」的道理。
 
兩個字,這麼美,美到一目了然,卻又深邃到不見底,剛好切合我這兩年的反思。
 
***
 
我好想馬上看完這本書,平常的我會手刀買下電子版,但是這本書的排版和質感,卻難得讓我升起一股「只想用紙本書的形式看完它」的感受。可是我還要去郵局,沒辦法坐在這把它看完,怎麼辦?
 
咖啡沖好了,我端過外帶紙杯,厚著臉皮問店家,這本書能不能買或借?還加碼保證,我住附近,看書很快,路過馬上可以還。店家很大方地答應讓我借走,留個資料就好,我喜上眉梢地捧著咖啡和書離開,走回剛剛擠滿人的郵局。
 
原本有點擔心會不會過號,結果時間正好,只等了一位,下一個就輪到我。
 
***
 
我想到我上篇貼文提到:當你願望校準好,符合你內心真正的嚮往時,冥冥之中的機運就會出現。
 
我今年的願望,恰好跟這本書的主題非常貼近,雖然沒有憂鬱症,但還是被作者誠懇的療癒之路深深啟發,回去以後用一個下午的時間看了半本,非常入迷。
 
仔細回想,這也應了夢境的提示:壞事到最後不見得是壞事。
 
「下雨+人滿為患」的處境很糟,也因為沒辦法去公園散步,只好去咖啡廳買外帶,才正好巧遇這本書,還和親切的店家多了金錢互動以外的人情味連結,這真是一種驚人的召喚。
 
***
 
順帶一提,晚上開機之後,馬上搜尋作者 「Mimi Yu 尤虹文」 ​的粉專,發現按下去之後,我剛好是第5000位粉絲,怎麼會這麼幸運!
 
也在這裡,把這本看了一半就等不及分享的好書推薦給大家,跟著作者的文筆,慢慢放下自我厭惡與完美主義,從身體開始,一點一滴把自己養回來。

===========
☆ 找到心靈盲點就能改變人生
☆ 柚子甜剝心事
 
臉書:YS Tian
IG:柚子甜
Podcast:柚子甜剝心事
===========

You May Also Like
Read More

【柚子甜在清邁】在這裡,我是個不殺價的觀光客

聽說在東南亞國家旅遊的時候,有一個必備的技能是:殺價。 但其實,我不是一個具備殺價功能的人。我臉皮薄,心中最憧憬的交易是「你開一個合理價格、賺你該賺的,我如果負擔得起就會掏錢」,不要在那邊上演喜歡又假裝不買,老闆也喊來來來你回來,我賠本賣你的戲碼,那對我來說不是樂趣,是消耗。
Read More
Read More

忍受「無聊」,是快樂的路徑

在看一本科普的書,裡面一段正好又提到了我在《專注,是一種資產》裡也引述過的實驗:   維吉尼亞大學讓受試者單獨處在一個房間裡,可以選擇無聊的坐著,或選擇被「介於被針扎到中等程度的牙痛之間」的電擊。受試者在實驗開始前都體驗過疼痛程度,因此如果選擇被電擊,並不是出於單純的好奇心。
Read More
Read More

從玻璃心到鑽石心的轉變

我們常常以為,所謂的「幸運」,就是事情永遠都如我們所願,永遠不會遇到壞事的一帆風順。但其實並不是這麼簡單。 一件「不好」的事情發生,如果能夠指出自己的盲點,那也會是很幸運的事。
Read More
Read More

在催別人勇敢之前,先療癒自己的傷

心靈問路的案主,不只談自己的事,也會想談別人的事。   比如說,一位案主很看不慣自己的朋友遭到親密暴力,硬是拖著他要去報警備案,至少要找律師談談自己的權益跟開始蒐證。但是那個朋友一直拖拖拉拉,說他已經先逃出來了,短期內應該沒事,不想把事情鬧這麼大等等,軟弱的態度讓案主氣得半死。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