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體貼這回事

  

我不知道自己算不算幸運,一直都是蠻好命的人,尤其在享受體貼這件事上,算是見過比同年齡的人還多一些的世面。

年輕的時候比較敢要,當時公主病這個詞還沒發明,但現在回想起來,這個詞對曾經還是的嫩妹我來說實在是蓋章認可的當之無愧;但人的羞恥心會隨著時間長大,所幸之後沒有再荼毒身邊的異性,但還是照樣遇過各式各樣非常體貼的人,所以我對於這方面的眼界,很幸運的並沒有因為自己的收斂而跟著縮小。


然而體貼這事情到最後,其實也有點像是住五星級飯店或米其林評鑑星等,當砸錢就可以堆砌出奢華與尊榮的時候,那些五星級飯店最後比的都不是富麗堂皇的設備,而是在比誰的服務最細膩、最貼近人的需要,才是最終勝出的贏家。

老妹對於體貼的世面見過一些之後,慢慢發現年紀越大越在乎的不是浮誇,而是細緻。年輕的時候很好哄,做得到「要什麼有什麼」已經覺得是一等一的體貼;但是隨著年歲漸長,慢慢發現「比你還早知道你要什麼」甚至「你甚至還不知道自己需要這個」才是最上等的細膩,那種搶先一步的體貼,靠的不是殷勤和砸時間與金錢, 而是對人的真誠重視,哪怕這件事只是舉手之勞。

舉個例子,老妹我現在對於搶著拿包包還是開車門,這種想做大家都能做的事已經覺得相當正常(當然還是會抱著十二萬分的感謝啦,沒那麼犯賤),但是最能讓我驚豔的事反而是極為不足道的小事──舉個例子來說,有一次我去給一個老師做 能量治療,因為自己也有接個案,平常我不管是自己幫別人做或別人幫自己做,都是等個案自己躺下來才開始蓋毯子或張羅工具什麼的;做完個案以後,也是輕柔的提醒個案慢慢張開眼睛,然後告訴他們記得側身起來即可,避免傷頸椎。

但那個老師是,在我躺下的過程中就已經很巧妙且即時的 先托住我的後頸,讓躺下的過程是緩和而且不用力的(我都不知道躺下來的過程頸椎也會用到力),作完治療要起身的時候,也是敏銳的觀察我要起來的那一刻,伸手托住我的後頸扶我起。其實只是舉手之勞,但是那種細膩程度卻讓我大大的開了眼界,原本以為自己對個案已經夠溫柔,誰知道溫柔有時候不是你聲音多緩和、給予的服務有多精實、給予了多少鼓勵,有時候就只是那一秒鐘的即時伸手,就能夠讓人覺得自己有被真正的在乎,那個溫暖勝過給予個案多少倍的能量。

那一次的經驗算是讓我對細膩的體貼藝術開了竅。從此之後我很留心生活中處處潛在的大小事,我相信一個人能夠做到最恰到好處細膩又舉手之勞的體貼,不是因為他對人有多殷勤與討好,反過來是他對自己的需求有多敏銳,他才能知道什麼是需要的,什麼是多餘的,什麼是恰到好處與恰如其分,一個真正愛護與重視自己的人,才能夠做到最精微的體貼,讓別人覺得受到重視而不是造成困擾(是的,有時候過度殷勤也是一種負擔)。

因為留上了心,開始發現生活中處處充滿了可以再更改進的體貼。例如文章一開始的照片,去一家店裡等待的時候,店家貼心的附上熱茶讓你稍坐──結果附上尾端朝上的吸管,雖然自己轉過來就沒事了,照喝也是可以,但感覺到刺刺的那端朝自己就是覺得不太自在;

例如去一家店按摩,按摩師傅友善熱情的跟你招呼,但是拿來蓋在你腿上的毯子卻只隨意蓋到膝上,天氣已經逐漸變冷你膝蓋吹到風不舒服,略略往下挪了一 下毯子讓膝蓋可以被包住,師傅卻還沒發現,按到一半又因為圖方便而把毯子掀起來繼續按,按完也不記得將毯子拉回去,我只好三番兩次的伸手去幫自己服務。

那種細膩是很微妙的,而且說實話,一點都不覺得累,反而覺得有種在照顧自己的喜悅;它跟公主病也有本質上的差異,公主病是「哼,本小姐就是要這個那個,竟然沒有服侍周到,真讓人生氣!」,而從自己下手的細膩則是「噢!原來還可以再做到這麼好,我會喜歡這樣做,那下次我也會記得這樣對人。」前者出於萬事都要別人對自己好的索取與匱乏,後者是出於想要讓自己和大家都更幸福的心意,毫不勉強、亦不是討好或等別人稱讚,別人沒發現也沒關係,自己被自己體貼已經覺得很快樂,只是再順手多分出去給別人而已。

老妹目前的人生哲學而言,最上乘的體貼,不只是無微不至、細膩周到,最重要的還有──自己樂意而且滿足。我想這是一種生活修行,也是一種屬於老妹的品味吧。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You May Also Like
Read More

不心疼的勇氣

很多人以為做心靈工作需要很大的愛心,我反而回答,太有愛心就糟了。 當妳的工作是去傾聽一個比一個慘的遭遇,看到一個接一個的破碎感情,太有愛心的人其實會受不了。當自己情緒都處理不完了,談何超然獨立的指出盲點?
Read More
Read More

養成「洗大腦」的好習慣

之前在某本書上看到一句話,大意是這樣的:「我們有每天洗澡的習慣,為什麼卻不覺得每天也需要幫大腦洗澡?」 我當時覺得這句話很有意思,雖然已經忘記作者「洗大腦」的方法,但卻開始觀察自己,什麼事讓我最有「大腦洗澡」的感覺?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