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感覺不是血緣,是有人把你放心上的地方

 
前幾天拜訪了一個很酷的地方,叫做「巢穴 The Lair」。
 
去之前不知道是什麼樣的地方,不是咖啡廳也不是餐廳、有展覽但也不算藝廊。滑了Google Maps,很多人說「這裡感覺像是家。」
 
第一時間進去相當尷尬,完全不能明白像是「家」的感覺是什麼 ── 對我來說,一個舒適整潔、乾淨明亮、像是Air Bnb的地方,才像是「家」吧?但這裡完全不是。
 
但是我從一開始有點坐立難安,到最後聊到天黑還捨不得走,離開前我才發現,我真的把這裡當作「家」了。
 
***
 
原因是,這裡有人溫暖真誠地看著你,對你講的話好奇,即使是陌生人也對你友善敞開,重點是,這裡只要你說餓了,主人就會想辦法張羅食物餵飽你。
 
因為他們也覺得,這裡應該是開放給大家的「家」。
 
生活在都市,很少被這樣對待的我,當然覺得珍貴到捨不得走
 
這個過程,被我收錄在新的一集節目〈140. 靈性日常|家的感覺不是血緣,是有人把你放心上的地方〉,目前已經可以在各大平台收聽。
 
***
 
也因為那一天的經歷,回去之後,我立刻著手把在印度就已經成形,但一直擱置的計畫〈旅行主題沙龍:來找柚子甜和同頻的朋友聊天〉上線。
 
在一個周末的下午,開放舒適的私人工作室客廳,讓十位對旅行有興趣、也樂意聽聽別人旅行故事的讀者朋友們,來這邊吃吃點心、聊聊天、分享自己的旅行經驗。
  
而選擇「旅行」這個主題,也是因為他是大多數人們共有的興趣,更是多次改變我生命的重要關鍵。
 
就算是很小的旅行記憶也好,只要你真心喜歡,對任何人來說就都很精彩,我也非常想聽每個人的故事。
 
***
 
生活在現代的我們,從小到大努力讓自己變成電腦,要像 AI 一樣客觀、理性、效率、好像這樣才有價值。
 
但一路到現在,我們又回過頭來渴望電腦扮演人,給我們無條件的敞開與支持,陪孤獨的我們聊聊天。
 
我想其實我們骨子裡,都還是渴望連結,渴望找到同伴、和頻率相近的人說說話 ── 那畢竟是人們寫在基因裡的本能。
 
我想我能做的,是在能力範圍內,開放一個布置舒適的空間,滿心歡喜地準備茶水點心,讓願意連結的人來作客。
 
就像「巢穴」給我的啟發一樣 ── 作為一個「沙龍」,就是讓人自在交流,看看能擦出多少驚喜火花的地方。
 
而我願意成為創造那個火花的人。
 
(旅行沙龍不定期舉辦中,請密切追蹤〈柚子甜剝心事〉粉絲團)  
 
(圖片攝於巢穴)

You May Also Like
Read More

不安的出口

最近跟身體課老師一起玩舞蹈創作。 方式很即興,每次都不一樣,每個人都可以創作自己的元素,也可以取材別人的元素彼此串連,加入自己的詮釋,沒有標準動作,只有夠不夠像你,夠不夠表達盡興。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