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吃飯的調頻

 
前一篇講到調頻的方法之一是「好好吃飯」。
 
知道的人多,做到的人極少,我之前也常常忘記,總覺得好忙喔、好麻煩喔、想到要自己做菜就厭世、要我細嚼慢嚥就覺得不耐、甚至忍不住吃到一半就想滑手機。
 
吃飯為什麼這麼難?我發現有個原則沒把握好,要好好吃飯就變得加成困難,那就是「挑選食物」。
 
***
 
我試過在吃薯條時細嚼慢嚥,結果嚼了三口,味蕾就爬滿了油膩死鹹,這還怎麼慢得下去?當然是馬上灌大口冰涼的汽水或紅茶,胡亂把厭膩的感覺吞掉。

我也試過仔細品嘗便利商店的手捲或三明治,結果只吃得出又軟又冷的海苔或吐司,裹著索然無味的餡料,勉強被美乃滋活化了零星的味蕾,幾口之後又受不了冷冰冰的口感,逃避似地端起同為便利商店的黑咖啡,咕嚕咕嚕把難受的滋味嚥下。
 
如果食物的選擇一開始就是速食、加工食品、不新鮮、油炸物、被過多油鹽糖奶味精掩蓋,身體要怎麼喜歡?就算想靜下心來練習慢食,也會馬上覺得反胃,用更多的飲料去安撫,或是看手機、新聞轉移注意力,哄騙自己將就吞下。
 
而吃了這樣的東西,身體當然是不舒服的,餐後感到油膩、脹氣、胃痛胃酸、精神困倦,身體不悅,心情連帶嚴重受影響,於是幾小時內,又無意識吃下更多東西來填補空洞──下午茶、手搖飲、更多的咖啡、零食。
 
這樣的惡性循環下,身體毫無健康的養分來源,疲倦不適感如影隨形,更不用說身體的劣化:水腫、皮膚差、脂肪堆積、思緒變慢、消化生理期不順、情緒不穩。在這樣的體質基底下,頻率要好更是困難,想要修行也定不下來,因為人充滿了火氣和浮躁。
 
我的經驗是,要改,直接從源頭改,也就是「挑選食物」。
 
***
 
自己買菜自己煮絕對是最好的,而且真的非常省錢。
 
手作料理,極高程度的提高對「吃飯」這件事的參與度,上市場看到寶石般的紅番茄會打從心底開心,攤車躺著鮮嫩的筊白筍會眼睛發亮,那是一種對生命力的直接參與,從採買就開始了。
 
就算要外食,我的標準也是「寧可讓錢包忍一下,也不要讓身體忍一下」。
 
比方說咖啡。
 
我喝咖啡很容易心悸,往常又貪方便買連鎖店,結果整天泛胃酸、人浮浮躁躁,接著又會想吃點什麼重口味的去壓住。
 
平價當然直接反映成本,雖然貴的也不見得就好,但看個Google評價、觀察一下店內風格,大致上還是能過濾出是不是真材實料的好東西。
 
一杯好的咖啡,其實也沒貴到付不起,但是舌頭和身體都喜滋滋,從滾燙一路啜到涼,能翻出不同層次的香氣。重點是一杯的錢就讓身心都很滿足,而不是花三分之一的錢買到便宜的咖啡因,附加浮躁的心和扭動的胃,最後花掉更多的錢在補償身心的受損。
 
正餐也是。以前到評價好的地方,喜歡點口味華麗的食物,覺得這樣才賺到。現在會想點清簡的麵、喝一碗好湯、配爽口的小菜。
 
而在好餐廳用餐,要放下手機好好吃飯太容易了。
 
細嚼慢嚥就像在跟廚師的心意對話,也是在開發味蕾的博物館。喔喔麵的口感和筋性太棒了。哇這個醬料怎麼可以這麼濃郁又不死鹹。剝皮辣椒的辣和雞湯的香融合得恰到好處,剛入冬的時節入口,胃和身體都在歡呼,滿心都在想著做出這種料理的人太美好了,真是謝謝你們認真對待食物。
 
吃的東西有營養、有心意,又是投入享受的吃,身體當然覺得滿足,心情感到幸福,有形無形都在同步滋養身心靈,頻率自然就好。
 
你也想調頻嗎?如果很想,卻覺得好好吃飯很難,就先從「選擇食物」開始吧!
 
===========
☆ 找到心靈盲點就能改變人生
☆ 柚子甜剝心事
 
閒聊日常:
臉書:YS Tian
IG:柚子甜
===========
Photo by Kelly Sikkema on Unsplash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You May Also Like
Read More

忍受「無聊」,是快樂的路徑

在看一本科普的書,裡面一段正好又提到了我在《專注,是一種資產》裡也引述過的實驗:   維吉尼亞大學讓受試者單獨處在一個房間裡,可以選擇無聊的坐著,或選擇被「介於被針扎到中等程度的牙痛之間」的電擊。受試者在實驗開始前都體驗過疼痛程度,因此如果選擇被電擊,並不是出於單純的好奇心。
Read More
Read More

|調香新手指南|依蘭依蘭,你真是難懂的小精靈

雖然在身心靈圈走跳一陣子,但對精油一點概念也沒有,覺得瓶瓶罐罐麻煩,所以一直不敢進去這個坑。 前陣子因為幫出版社寫精油書的推薦,想說好吧,至少把書上寫的這六款萬用精油買來玩玩,結果坑友說的沒錯,精油是會無性繁殖的,本來說好只買六瓶,慢慢就開始這一瓶那一瓶變成精油部落。
Read More
Read More

資訊焦慮,源自於忘記生活

前陣子和朋友見面,聊完公事之後,他好奇問起我的〈情緒光影卡〉的各種細節。   我跟他解釋說,這是以「情緒」為主體設計的牌卡,我們很多人害怕情緒,其實情緒沒有絕對的好壞,過度或不足才會成為「負向」,但只要適度的覺察和調整,就可以平衡為「正向」,甚至更進一步,還可以透過情緒去覺察內在的課題。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