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人性,卻不喜歡「人類」?

〈脈輪一年療癒計劃〉最早一批同學,即將完成七個海底輪課題,當然因為預錄的關係,我已經提早一週結束了,在進入下一個脈輪之前,來記錄一下這段時間的改變。
 
其中之一是:我開始能夠喜歡和人相處了
 
一直以來我都有很大的疑惑,為何明明對人性很有興趣,卻很害怕「人類」?明明工作需要大量和人深入接觸,為何私生活卻沒辦法和人深交?
 
海底輪的其中一個課題是「連結」,因為海底輪是我們的根,就像有些樹木會透過根系彼此溝通一樣,沒辦法好好的連結,常常是根基的不穩。
 
我在覺察這個脈輪課題時,很詫異地發現,其實我骨子裡很害怕「人類」讓我失望,因此寧可深入最永恆不變,大家都一樣的「人性」,彷彿直接擁有了這個,我就不再恐懼無常,不會被傷害情感和失去──就像學生時期不斷經歷的一樣。
 
擁有對人性的理解,會讓我具備一定程度的柔軟;但同時作為代償的,也會有一定程度的冷血。好像可以很在乎誰,了解誰到他一輩子都沒有體會過的深度;但同時也可以隨時抽離,因為不過就是另一個沒什麼不同的人性。但這不過是一種自我保護,躲藏在洞悉人性的盔甲之後,卻讓我沒辦法透過五感,真實而赤裸地接納每一個獨特的個體。
 
在意識到這個課題之後,我小心翼翼地,一點一滴嘗試著把自己從盔甲放出來,甚至因為走出這麼一步,回頭看見自己許多盲點。
 
***
 
原來這些年,我一直覺得自己金魚腦,不管認識多久、多親近,我都沒辦法記得一個人的零碎瑣事,例如愛吃什麼、住哪裡、讀哪個學校、有什麼興趣──其實不是真的記性不好,而是潛意識裡,那被我歸類為「無關緊要」。
 
但如果打從心底老認為別人的事「無關緊要」,怎麼可能與另一個人真正的連結?那與記性無關,是願不願意交出你的在乎,但對我而言,那甚至是「願不願意在乎到可能受傷」的同義詞。
 
隨著脈輪的療癒,海底輪的恐懼逐步修復,我開始能面對過去的膽怯,嘗試帶著好奇心和在乎,好好去了解身邊的人──你喜歡什麼?討厭什麼?對什麼很有興趣?又對什麼事無法忍受?
 
無關乎了解人性,而是真實想了解「這個人」。
 
***
 
而奇妙的是,越是放下「想要了解人性」的執著,越能如實看清自己的盲點。
 
就像回頭照鏡子一樣,我看見過去老是在人際關係受傷,其實是因為個性不成熟,講話超級白目又不顧別人自尊,惹到別人會生氣或排擠我,也是理所當然的。
 
我也看見自己過去因為太寂寞,老是希望別人認同,所以常常不給人表達意見的機會,一股腦兒地就把自己的想法傾倒,甚至還會否定對方的立場。也難怪以前朋友發生什麼事,我都是最後一個知道,然後氣呼呼地覺得別人不夠朋友。
 
雖然近年來我的個性已經有很大的改變,加上身心靈工作者的身分,反而是很多朋友主動找我談心訴苦,形勢丕變,恐懼卻仍如影隨形,潛意識以為抓著懂人性就可以安全下莊,卻是躲在陰影後頭,看著朋友來來去去,已經沒有勇氣經營平起平坐,彼此深入的情感。
 
說奇怪也不奇怪,竟然是在無法與人實體接觸的疫情期間裡,才就此頓悟──也許人際關係的徹底淨空,才能讓我在療癒裡徹底照見自己吧。
 
這陣子我變得有趣了起來,開始會主動約許久未見的朋友線上閒聊,就算只是普通的聯繫,也會多兩句問問對方家的貓還好?就連泡在電腦前改作業,也會主動找出有共鳴的地方回應──不是刻意為之,而是眼睛,或者說五感,忽然開始可以看見「人」,有血有肉,有個性,有喜好,而我願意去聽,去參與他一部份的人生。
 
真實而不帶批判的理解,但同時又具備原本的深刻與靈敏,我喜歡這樣版本的自己。
 
分享這張照片給你,是課程中的海底輪曼陀羅療癒牌陣,我用它冥想的過程中獲得很大的力量。
  
***
 
〈脈輪一年療癒計畫〉申請表>>>https://yssweet.com/tarot_healer-2
 
加入日起14個月內,若完成49週進度並繳交每堂作業,可退差額,等同早鳥價。
還有一群同學跟你同進退,一起在社團曬作業追進度,分享生活中的共時性:)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You May Also Like
Read More

想要新的生活,先從調頻開始

慢慢「調頻」之後,就算我戴帽子戴口罩,躲在外套裡嚴嚴實實的,只露出眼睛,沒主動說話,也常常遇到店員親切跟我聊天,電梯裡陌生鄰居跟我微笑說早安,餐廳老闆主動招待我小菜,和路邊攤老闆一來一往地聊開,咖啡廳老闆還記得我上次什麼時候來。
Read More
Read More

內觀與身心靈的盲點(上)

因著一次內觀,給大量接觸身心靈知識的我很多啟發,自己問自己、或別人問過我的許多問題,雖然內觀並不會教,但卻像被打通阻塞源頭的巨石一樣忽然都有了答案,集結起來又是一篇文章──所以這篇,我試著用自己的親身體驗來分析一些身心靈常見的盲點。
Read More
Read More

三十之後,更懂得閨蜜的重要

前幾天分享《兩個女人住一起》這本書,下方留言對於「女性共居」可能性的諸多迴響,看著感到很幸福。我們三十世代的女子走到現在,終於可以審視「成家」這個字眼的定義──不見得一定要是異性、甚至不必是情人,而是可以兩個理念相同的,頻率相同的同性好友,一起共享未來的幸福與照顧。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