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台灣的第一課:把「效率」視為無物

回台灣的第一件事,是練習不把「效率」當一回事。

***

認識我很久的人都知道,我是一個非常信奉效率的人,非常討厭兜圈子,可以用一秒做完的事,絕對不花兩秒。

熱愛把一堆事情,仔仔細細地安排時程,以求用最不浪費時間的方式,一次做完所有事情。

***

但這個讓我引以為豪的特質,在去尼泊爾和泰國的時候,讓我重新思考一個問題:「效率」對我來說,到底是優點還是缺點?

「效率」的意義是什麼?

「有效率」是做事的唯一真理嗎?

如果「有效率」只會讓我壓力更大、更貪得無厭地想完成更多事,那我要「效率」做什麼?

***

在尼泊爾和泰國遇到的很多情境,我絕對不會用「效率」來形容。

旅行一開始,我經常被各種「這件事明明可以這樣做更快啊」、「為什麼要這樣浪費大家時間」、「直接一次寫清楚不行嗎?每次講的都不一樣!」、「就這麼簡單的事情,到底為什麼辦不好」而氣到吐血。

但到後來,我已經被磨成「只要事情最後會完成就好」,中間各種毫無必要的匪夷所思與折返跑,我已經完全無所謂了。

在這裡,時間不值錢,沒有空出大把時間和心理餘裕周旋,是我的問題,不是別人的問題。

***

大概出國一個禮拜後,我還可以看著其他剛入境的旅客,因為店員搞不清楚狀況而浪費他五分鐘,氣到坐旁邊的我都覺得空氣在冒煙。

但同樣被耗掉更多時間的我,卻心平氣和到連自己都訝異。

那個旅客的樣子,讓我反省起以前的我。

***

我發現「效率」其實跟「金錢」很像,本身都是中性的。

但如果以為自己毫無上限地追求金錢,之後就會休息、就會快樂、感到富足,顯然是搞錯了什麼。

「效率」也是一樣。

我們以為毫無節制地追求效率,之後就會用省下的時間去休息、去放鬆、去做喜歡的事、就會快樂富足起來。

那顯然也是搞錯了什麼。

***

因為在「過度追求」的過程中,我們就已經剪斷了「餘裕」的神經。

就算真的擁有更多金錢和時間,之後也沒有那條神經來放鬆享受了

***

喪失這種能力的時候,就算有了時間,也只能做一些「表面上類似放鬆」的事。

例如出國塞滿行程、吃大餐、泡網美店、曬海邊度假照--但過程中拼命打卡擺姿勢修圖,心裡完全沒有真的放鬆。

***

我在尼泊爾和泰國的時候,才意識到引以為豪的「效率」,其實對我來說損害已經超過好處。

能不能在台灣的時候,我也能開始練習這一課?

即使我可以馬上開機處理、即使我軋自己時間可以一個早上完成五件事、即使某個選擇會更省時間。

但我是不是也可以,用那條剛接回來的餘裕神經,選擇「不要」?

***

慢慢洗衣服、慢慢熬一鍋湯、慢慢做瑜伽、慢慢吃頓飯。

相較之下,我比之前「沒效率」。

但「當下」的我,就因為這個選擇,比之前更快樂富足。

***

在《覺察情緒,好好生活》上市前,有人覺得我宣傳期會變成超忙超累,到處跑場次。

我當時回答:我不會讓自己變成那樣,因為生活才是我的本業,作家只是副業。

當時的我,離做到這句話還需要很用力。

現在的我,總算稍稍接近一點了。

***

(圖片攝於我在曼谷華藍蒲火車站附近的愛店Supa Restaurant,最後一天悠閒在路邊吃早餐,遠眺百年火車站的光景)

You May Also Like
Read More

花蓮旅行筆記之三:恐懼的解藥,是你自己

九月去花蓮旅行三天,我沒說的是,那兩天晚上,我很害怕。 我住的是很特別的民宿,用碉堡的哨亭改建,位在海邊一座山坡邊,毫無遮蔽,夏末的夜晚山風海風包夾,不用冷氣也透心涼。 碉堡外有個專屬露臺,躺著就能看星星,旁邊是貫穿台灣的山脈的起點,依山傍海的,氣場強大,白天我是很喜歡的,但是夜裡一個人踩著樓梯回哨亭,我膽子小,心裡發慌。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