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動物其實對頻率很敏感,我在寫稿的過程就曾經意識到,這本書具有「調頻」 的副作用。
一開始完成重要的幾篇後,中間因為要趕其他的合作案,中斷書寫了將近一個月。
五月在台南旅居期間,我重新打開稿件想繼續寫,卻發現那陣子因為過度忙碌,又掉入煩躁的頻率,怎麼也寫不下去。
後來重看之前的幾篇草稿,順著一行一行讀下來,很清晰地可以感受到,心逐漸被引導回寧靜的頻率,拉回專注當下的場域,頻率一接上,馬上靈感就來,又可以文思泉湧地繼續活絡地寫下去。
之後只要我寫這本書前,我一定都會先調整自己的頻率,或靜坐、或練太極、或執行「七件事練習法」,確保文字釋放出以下的頻率:專注、覺察、透徹的自我揭露。
***
順帶一提,這兩天都有讀者跑來告訴我,收到書以後明明只是隨手一翻,看到的那頁就正好打到現在的狀態,整個覺得臉很腫XD。
包括我媽回來,都大驚小怪地跟我說,她今天在辦公室打開包裹了,但是因為太忙,只隨手先翻一頁,竟然就是裡面我唯一寫「母女關係」的一篇。
是的,你相信嗎?「專注力練習」竟然還改變了我跟母親的關係。
「原生家庭」一直是非常難解的課題,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同一句話從別人口中說出來,我們可以很平靜地回應;但是從父母口中說出來,下一秒就會讓人想拍桌子問:「你現在是想怎樣?!」
同理,父母對我們也是這樣,別人說什麼都沒事,兒女講同一句話就惹人不爽,瞬間也會想卯起來罵「你剛那句話是什麼意思?!」
***
我在專注力練習的時候,就意識到心裡有條走了三十年的軌跡:小時候彼此關係緊繃,基於自我防衛,我養成對父母講話夾酸帶刺的習慣。長大之後,有時明明原本是好好的聊天或問問題,我都可以見縫插針地攻擊,還絲毫沒意識到自己有什麼錯──因為這條路我走了三十年,幾乎是一種反射行為。
在專注力練習期間,我才錯愕地察覺到,自己和母親的對話有太多的針與劍夾雜其中,但這些銳利的話語沒有解決任何問題,反而增加了彼此的傷痕累累。於是在那之後,我很艱困地,在每次想要衝口而出什麼傷人的話時,非常警覺地拉高自己的覺知,思考自己「為什麼要說這句話?」
不是忍耐,也不是壓抑,更不是用「她是長輩不可以這樣」來堵住自己的嘴,而是認真地問自己「為什麼?」接著,再調整成真正有邏輯的話,去討論、去提議、又或者聳聳肩,什麼都不說,但照著自己的意思過日子。
結果這一年下來,我跟母親的關係大幅度的好轉。
當然,如果只有單方面的努力,效果確實不會這麼大,我必須也把一半功勞歸於母親,她這一兩年來也開始耳濡目染,會看一些心靈書籍,也會思考我跟她講的話,甚至不時地會問我:「咦,今天遇到那件事,我發現自己生氣了,是不是因為我內心有較勁的心態呢?」
***
專注力可以改變慣性,覺察力可以修復陳年的傷痕。
若有萬幸遇到彼此共同合作的話,無論是「伴侶關係」或是「家庭課題」,也有重生的可能。
2020年倒數兩天,你願意送自己一本有「調頻」副作用的書嗎?:)
《專注,是一種資產》博客來熱購中♥️>>>http://bit.ly/2s1P4tR
=============
#找到心靈盲點就能改變人生
#臉書:柚子甜剝心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