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不可以聽我說?

從小到大,身而為人,身為女人,身為權威教育的體制下的華人,我們早就很習慣聲音被掩沒了。

小時候,我們被大人說,「小孩子懂什麼,不要講這麼多,少在那邊給我頂嘴。」

念書的時候,我們被老師說,「不要爭辯,規矩就是這樣。」

談戀愛的時候,被男友說,「妳們女人不要想太多,這點小事也要煩,真是情緒化。」

於是,我們閉上嘴了,安靜有時候代表安全,上一次完整坦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已經不知道是什麼時候的事,更遑論現在最常聽到別人教我們要「負責任的表達自己的情緒。」──什麼表達情緒,吞下去最快,免得又被人說女人都情緒化、無法溝通,那自尊自信又被貶低不只一成。

想到要表達自己的想法,中間需要越過那麼多的批評跟阻攔,恐懼的經驗讓我們喪失了聲音,只能在逼不得已被侵犯界線的時候,忍無可忍的咆哮一聲逼退敵人──那是壓抑已久的沉默累積了的憤怒,然後在千夫所指地再度扛上情緒化、難溝通的包袱之後,默默地又沉默了下去。

「我想找回自己的聲音。」妳說。

可是親愛的,這並不容易。恐懼已經熄滅妳說實話的能力,即使妳想改變,也不是一朝一夕下定決心,就可以在下次受到攻擊或委屈的時候,馬上張嘴辯駁,為你自己發聲。

我們慢慢來,妳可以搬張椅子,熄掉房間的燈,開一盞昏黃的桌燈,然後坐在空椅子的對面。想像那個讓妳受委屈的人坐在椅子上,也許是妳父親或母親,也許是妳男友,也許是某個誤會妳的同事或尖刻的主管。

妳面對著他,說著妳一直無從申訴的辯解──【真的發出聲音】,這很重要,就像他此時正坐在妳對面的椅子上,無聲地聽妳說。

說什麼都無所謂,但是誠實的說,所有的話都說,首先可以是有情緒的沒有組織的純發洩的,之後再慢慢地有組織的、練習負責任的表達情緒和想法。妳要讓妳勇氣為妳工作,嘴巴和舌頭真正的會為妳啟動,等到哪一天,妳才能夠真的說出來。

就算是演講好手也是要對鏡子練習的,更何況是失去聲音、面對別人的壓迫就畏縮恐懼、害怕自己的立場被否定的人。

不要怕,我們慢慢來。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You May Also Like
Read More

花蓮旅行筆記之三:恐懼的解藥,是你自己

九月去花蓮旅行三天,我沒說的是,那兩天晚上,我很害怕。 我住的是很特別的民宿,用碉堡的哨亭改建,位在海邊一座山坡邊,毫無遮蔽,夏末的夜晚山風海風包夾,不用冷氣也透心涼。 碉堡外有個專屬露臺,躺著就能看星星,旁邊是貫穿台灣的山脈的起點,依山傍海的,氣場強大,白天我是很喜歡的,但是夜裡一個人踩著樓梯回哨亭,我膽子小,心裡發慌。
Read More
Read More

活在能量富裕的狀態,反而更能守護「界線」感

記得前幾天,有朋友問我:「柚子,我很好奇你說,現在『能夠喜歡和人相處』是什麼感覺?」   他親眼見證過我很很厭世、對環境高敏感、排斥和人接觸、對陌生人很畏懼的時期,完全沒辦法想像這樣子的我,有一天會脫胎換骨說出:「好喜歡和人相處。」
Read More
Read More

愛情裡,你是迷戀惡龍的王子嗎?

有一種人在關係裡,被我稱為「迷戀惡龍的王子」。    一段關係遇到了外部困難,可能是家裡反對、可能是距離、可能是經濟,這些勇者都會卯足了十二萬分的鬥志,覺得只要打敗了橫在前面的妖魔鬼怪,代表幸福的公主就會在後面迎接他。
Read More
Read More

內觀與身心靈的盲點(上)

因著一次內觀,給大量接觸身心靈知識的我很多啟發,自己問自己、或別人問過我的許多問題,雖然內觀並不會教,但卻像被打通阻塞源頭的巨石一樣忽然都有了答案,集結起來又是一篇文章──所以這篇,我試著用自己的親身體驗來分析一些身心靈常見的盲點。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