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和心靈問路的案主聊天,我聊到自己從小就沒有根的感覺,像一棵漂流的浮萍。
而神奇的是,如果去追溯我的童年,其實並沒有動盪不安的印記,我一直到將近三十歲才搬第一次家,求學期間只有轉一次學,而且轉學記憶是友善的。小時候雖然給褓姆帶或上安親班,但跟爸媽也是下班後就接手,周末會全家出遊,要說和樂融融雖然有點過了,但至少家庭功能正常,沒有什麼重大匱乏。
但我卻總覺得自己沒有根,心中一直哭泣追尋「家」的感覺,但那個家到底是什麼,在哪裡感受過,我卻調不出現世的相應記憶。
用身心靈的視角來說,或許是靈魂從本源分離的恐懼和悲傷,一直徘徊在我的潛意識裡吧。
***
因為對話內容談及,我提起內心經常有這種無家的蒼涼感,高度共時的案主馬上點頭如搗蒜說,對,我也有這種感覺,我從小也覺得自己像沒有根的浮萍,那我們應該怎麼做?
我說,大概就是練習紮根吧。要意識到外界沒有真正的東西可以攀附,一旦抓住了又失去,只會讓這種感覺更加巨大。
紮根,只能向內。
案主點了點頭,又聊了一些話題之後,她突然回頭提起浮萍的話題。
「我剛剛忽然想到,其實當浮萍有什麼不好?」
「浮萍反而更不怕巨浪,大不了沉下去又再浮上來,反而不會像樹一樣輕易折斷。」
「而且浮萍不是沒有根,浮萍有根,只是不是紮在固定的土地上,而是隨所到之處汲取。浮萍是自由的,想去什麼地方就去,在想待的地方待下來,浮萍的生命,其實也可以很強壯。」
***
聽到頗富靈性的案主這樣說,我腦中「叮」了一聲,像被點醒了什麼。
是啊,為什麼浮萍一定要學大樹呢?自然萬物中既然有浮萍,表示它也是一種完美的生命體,為什麼要像大樹一樣穩固、紮根、落腳在一個地方,才叫做正確的?
浮萍也有屬於浮萍的安穩,案主說就像電影《游牧人生》,開著露營車到處跑的主角,每個地方都不是家,每個地方也都是家。
生性愛好自由,喜歡擁有選擇權的我,過去一直不明白怎麼平衡這種衝突。如果不放棄一定的自由,要怎麼安頓內在的飄盪感?如果選擇一定程度的安穩,會不會哪天又嚮往流浪的可能?
但如果換個角度,從一個脆弱的小浮萍,變成強壯的浮萍,而不是想從浮萍變成大樹,終於有了根,卻過著不是自己的人生。
那或許是一種新的可能。
***
仔細想想,我的職涯轉換,也許就是這樣無意識的產物。
離開穩定的辦公室生涯,掙扎成為一棵強壯的浮萍,在社會中努力的安身。擁有近乎奢侈的自由,但也因為這樣的自由,反而讓我有足夠的厚度,接住一波波生命投來的浪。
那個安穩是自己的,不是他人給的。
很高興跟案主有這樣的火花,與彼此激盪的共時性。致也覺得自己像浮萍的你,也許你不需要變成別人,你只需要成為強壯的自己。
===========
#找到心靈盲點就能改變人生
#臉書:柚子甜剝心事
===========
Photo by Trent Haaland on Unsplash
You May Also Like
《被討厭的勇氣》:有一本書告訴我,那些創傷都是bullshit
- ByYS
- 07/09/2015
- No comments
昨天晚上買了一本書叫《被討厭的勇氣》,連夜讀了大半本,直到今天早上把他完食了。
修復焦慮型依戀?我們需要給自己「在乎」的能量
- ByYS
- 02/14/2020
- No comments
情人節的夜晚,你過得好嗎?這個節日,很適合來做做「被在乎」的功課。
從小到大談戀愛,我都是一位重度焦慮型依戀者,平常已經管很緊了,每次過節也都要牢牢綑住伴侶(怕他跑去跟別人過節),整天也會猛力地討愛,嘴巴上甜甜蜜蜜,實際上心知肚明,我只是想證明自己被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