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與精神的滿足點

我經常提起自己是「少物生活」派的。多年前因為接觸了近藤麻里惠,大清理幾次之後,也因為走在身心覺察的路上,知道怎麼修復內在的匱乏,購物欲也因此大幅下降。

***

但一路以來,也聽到很多人對「整理」感到無力──就算自己想整理,也會因為「豬隊友」不肯丟東西,或是就算丟了又馬上買一堆補上空位,而陷入憤怒與爭吵。

在讀《當整理卡關時》,作者很精細地剖析了這個問題,他甚至做了問卷請讀者填,結果發現統計下來,整理遇到的「豬隊友」在比例上,40.1%是男性伴侶、35.1%是父母、5.9%是公婆。

***

「但是真正的豬隊友,其實是自己。」作者在剖析完以上一輪之後,神來一筆地寫了這句:「因為沒有動力,不知從何開始,捨不得丟又不會收納的人,終究是自己。」

「持續將就混亂的屋況,對豬隊友束手無策,接受與長輩同住並長期忍耐的人,也是自己。」

「但你是有選擇的,現在的屋況和居住品質,就是你過去一連串選擇所造成的結果。如果你願意先改變自己,做出不同於以往的選擇,你的生活也將有所不同。」

「請相信自己有足夠的資源和力量,只要你突破關卡,一切都將逐漸變好。」

***

細讀下來會發現,作者Phyllis在看待整理時,很擅長用理性剖析,分門別類,就像對思路進行縝密地整理一樣。

以下分享我很有感的段落:

======================

每個人對物質生活的「滿足點」都不盡相同,有些人覺得堪用即可,品牌、美感和做工細緻度不在他們的考量之列。

這種人的滿足點是「生存」,所以缺了椅子,就去大賣場買一張紅色塑膠凳,在路邊撿一張也行;衣服破了就去菜市場買一件五十元的倒店貨,合不合身、能不能彰顯自己並不重要。

別人丟掉的東西當然也要全部搬回家囤著,因為日後要用時可以省下不少銀兩。至少他們是這樣想的。

有些人的滿足點是「舒適」,只要收入增加,在食衣住行育樂等各個方面就會想要提升水準、汰舊換新。我的很多學員便是如此。

他們往往是上了課才意識到「視覺噪音」這回事,於是便著手將浴室裡萬國旗般的廉價毛巾,升級成飯店等級的厚實素面款式;將花花綠綠的收納盒,統一成純白或透明的簡約款式;或是將不成套的卡通圖樣寢具,換成質數較高、較為親膚的白色款式。

======================

我看到這一段很有感,因為柚子也是成長在很「將就」的環境裡(畢竟我一半血統是客家人XD),家裡也曾經塞滿了長輩捨不得丟的物資,因此我的「起跑點」,其實和這些人是一樣的。

只是我比較幸運的是,後來搬家都是搬到空間較小的地方,沒辦法放太多東西;家人也因為被我的身心靈思想影響,慢慢減少購物欲,大致上還算能取得一個平衡。

但是如果整理時,遇到很難溝通的對象,怎麼辦?作者在書裡也有很不錯的建議:

======================

給對方一個脈絡,讓他理解你不是存心唱反調,也不是浪費成性,而是你想照顧自身需求,讓自己在使用上可以更愉快、更順手。

清楚表達你的想法之後,建議你也問問他的滿足點是怎麼形成的,有沒有相關的特殊事件或小故事可以跟你分享?透過這樣的對話,你們將更了解彼此,日後再遭遇同樣的情形時,就不至於一直鬼打牆了。

說到底,你要探討的不是對方不准你丟的這個行為,而是他行為背後的感受、觀點、期待和渴望。

======================

這個方法,我覺得還蠻適合「還願意一起努力、一起溝通」的家人和伴侶,因為願意說,願意聽,願意彼此了解,確實可以解決很多問題。

不過說的時候,語氣和技巧也是很重要的,作者舉的這個「非暴力溝通」的例子,我也很喜歡。X是不建議的原句,O是非暴力溝通修正後的句子。

X「這個鍋子很難用耶!我每次炒菜手都會燙到。」

O「這個鍋子的握柄是金屬的,之前炒菜的時候我的手被燙到過三次,可是炒菜時帶手套對我而言不太順手。」

X「我真是命苦喔!只能用這種爛貨。」

O「現在我拿這個鍋子炒菜都會怕怕的。」

X「你憑什麼不准我換?鍋子有比我重要嗎?要留以後你自己炒。」

O「你不准我換鍋子,我有點難過,我本來期待我可以更安心的炒菜。」

X「我希望你能了解,我在不爽什麼。」

O「我希望你同意我把舊鍋子送人,然後換個新的。」

***

換個方式說話,是不是就差很多?如果你也遇到整理卡關,可能是自己的心裡太多掙扎、或是和同住者溝通不順,這本《當整理卡關時》,會給我們很多實用的建議哦。

(圖片閱讀器為Mooink六吋初代木紋機,目前已絕版)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