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到人生方向

(圖片來自網路)

「我不知道我到底要什麼。」諮詢或就算不在諮詢時,我也總是聽人這麼哀嘆著。

「該有的東西好像都有了,為什麼還是覺得悶悶不樂?」「是我不知足嗎?還是其實想太多了,我現在這樣已經很好了?」「我想換跑道,可是說真的、不知道我人生到底想要什麼(掩面哀號)」

當見到一個人看似順遂但內心卻不滿足的時候,以前的我也會笑笑的說你要學會放鬆阿、學會看現有的人生快樂的面向、學會享受,還有,叫他學會知足。

但自從我寫了《請不要叫我知足》後,我從此再也不叫人家知足──因為我開始知道,無法知足是個症狀,背後一定有其原因,我們現在都不會叫憂鬱症的人不要想太多,因為會想太多是果,不是因。同樣的,一個看似人生勝利組的人不快樂,一定有哪個環節出了問題,我們要去把它找出來,而不是把從內心深處湧出的抗議壓回去說,要知足。


時至今日,我已經很少聽說有人的困擾是「我非常確定我想要做什麼,但是環境不允許。」而是「其實我也願意卯足全力排除萬難去追求我的夢想,但前提是要知道我的夢想是什麼──但我就是不知道(哭)。」

人們生命中充滿了各式的茫然,多半不是沒有選擇,而是不知道哪個選擇才是真愛,才是走了不會後悔的那條;不是不敢放膽去闖,而是怕真的全副身家性命都栽下去了以後,才發現根本不是真的想要的,害怕血本無歸,所以人生只敢在一堆「看似不錯」的「安全選擇」裡打轉,或是偶爾有人硬著頭皮去闖了,辭職、創業、出國流浪、投入很多心力做感覺自己很有興趣的事、走以前沒走過的行業或領域,但是往往又遇到一堆挫敗與障礙,最後甚至回來做老本行,然後繼續哀嘆著找不到人生方向。


我發現找不到人生方向的人,其實大多陷入一個盲點──我稱之為「會為次等選擇加權」現象。什麼意思呢?例如在工作上,一個人會選擇公務員或是大公司之類的工作,並不是因為很喜歡,可能只是不討厭也能勝任,但是因為「社會評價賦予這個工作閃亮亮的光環」、「父母會很有面子」、「比較容易交到女朋友」、「自己從小的價值觀就認為穩定性太重要」等等的外加因素,把原本對你來說只有六十分的選擇,因著這些附加評價而加權到大概九十五分,所以你才選了這個工作。

或例如,其實你也沒有特別喜歡玩樂器,但是「因為別人說彈吉他的男人很帥」、「因為帶著烏克麗麗去流浪感覺很有面子」、「喜歡享受在舞台上被spot light圍繞,被鎂光燈狂閃的快感」、「因為自我介紹時說自己是鼓手人家都會嘩然然後眼睛閃閃發光」,所以你繼續玩樂器,拚了命的投入,花費大量的精力與時間,甚至開始以為自己是真的熱愛音樂本身。


順帶一提,我以前跳過舞,我發覺很多舞者也在學舞的人生中陷入這個幻覺裡,然後以為自己真的在追求舞蹈本體、追求藝術的美──實際上比較接近在追求舞台的快感跟別人的艷羨。

別誤會,我並不是說人不能因為這些理由去做事,畢竟誰不喜歡自尊、誰不喜歡面子、誰不喜歡因為大家都說好,而覺得自我價值被鍍金得閃閃發亮、安全感滿滿?但是這些加權行為最後已經變成無意識地反應了,大家在做選擇的時候,徹底忘了「這個選擇原本對我而言只有六十分」,而拚了命的為了自我肯定和別人的眼光來幫次等選擇加分,最後以為自己坐擁九十五分甚至一百分的選擇──但是人的心是無法欺騙的,那股隱隱約約的不滿足與不安,會時不時的回過頭來嚙咬你,尤其是當別人對你的評價下降時,你會因為加權因子降低而非常的不舒服,你開始發覺自己不快樂,也無法快樂,你開始檢視自己的人生是不是哪裡不夠好,是不是還缺了什麼,但是你的眼睛已經戴上了那副加權濾鏡,以至於當你審視的時候,要不是錯誤的繼續追求別人眼光的加權分數,就是只看得到自己什麼都好、什麼都對,「一定是感覺錯了」,然後回過頭來怪罪自己不夠知足。


「所以其實我還是應該要去找,自己真正想要什麼了?」別人問。


不,你錯了。我說,當你還戴著那副加權濾鏡,也就是你還會被別人的評價、社會的觀感、父母的面子、朋友的眼光,還有自己根深蒂固的舊價值觀拉扯的時候,你絕‧對‧不可能找到自己要什麼。


只要你還戴著濾鏡,每當你判斷一個選擇到底是不是你要的時候,你畸形的評分標準又會開始工作──這件事情會讓社會怎麼看我?我會因為做了這個選擇,而讓我或家人更有面子嗎?可以讓我物質生活更滿足嗎?──而徹底忘了先去看看,這件事情原本在你心目中真正到底該得幾分,而不是「因為別人的眼光和社會價值,這個選項最後會被加到幾分。」並且在加權現象還存在的時候,那些你以為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其實很可能都不是真的,多半只是一種不滿足現況所創造出來的逃避,即使貿然去追求,也非常有可能因為加權效應的影響,例如因為爸媽不爽、社會地位降低、別人對你的價值存疑,而讓你追求到一半就先打退堂鼓,最後你又陷入「為什麼我追求想做的事情卻沒有好結果?」的疑問而落入更大的憤怒與茫然。


我們要做的,是先摘掉那副濾鏡。當然,很不好摘,因為我們以往過度依賴這副濾鏡為我們做選擇。但是我們可以先從觀察自己大大小小的加權行為開始──例如我今天選擇穿這件衣服出門,是因為我自己喜歡舒適,還是希望朋友覺得我好看?如果是都有,那各自的比例有多少?有沒有另一件我原本更喜歡,但是我想到朋友可能會認為我穿這件太露,所以我改穿比較保守、他也比較能接受的這件?例如,我今天這樣跟別人說話、這樣應對表現、答應這件事,是因為我真的願意這樣做,還是因為希望別人覺得我很好相處?


別誤會,這件事並不是教你以後事事把自己放在前面,通通不考慮別人,而是要透過這樣的觀察,看清楚自己平常被別人的評價和社會的眼光拉扯的程度有多少?只要知道就好了,你還是可以因為不想被朋友念,而改穿比較沒那麼喜歡的保守衣服赴約,但是你開始逐漸看見「自己做選擇時會受到他人觀感影響的程度」,這才是最重要的。

然後,當你看清楚別人對你的影響力時,下次遇到自己其實沒那麼喜歡的選擇,你也可以在它被別人的眼光加分以前適時的辨認出來,同時你也可以開始自己練習,要不要降低別人的加權分數對你的影響力,然後你開始有選擇權──要拒絕或接受,由你自由作主,你選擇接受是因為你願意接受,不是因為你誤以為這個選擇真的有這麼好。


從小事情開始觀察,從小事情開始練習。那是一種卸下濾鏡、掙脫看不見的拉扯的過程。而唯有當加權效應對你漸漸失去影響的時候,你就能夠非常自然的去探索,並且真實的辨認「啊,這個真的是我要的!我喜歡它,不是因為別人會因此覺得我很棒,別人會很崇拜我、或是自己原本的價值觀覺得這件事很有價值,而是因為我真的很喜歡,不干任何人或任何價值觀的事,我就是喜歡。」


順帶一提,對於那些其實沒真的那麼喜歡,但是因為別人眼光大大的加分的選擇,你也不需要把它們丟進垃圾桶,畢竟享受別人的眼光也是一種人生樂趣──但是它就只剩下樂趣的地位,是生命的零食和蛋糕,就跟女生們會喜歡享受打扮得美美的穿得光鮮亮麗走在街上,因著別人的眼光帶來的滿足與虛榮感,但並不會因此誤以為打扮就是重要人生的使命。因為真正會讓你覺得滿足的事,是那些切斷別人的評價之後,你都還是會在做的過程中就得到快樂的事,而別人的評價好只有讓你更開心,評價不好或是沒有人在乎你時,也不會讓你太介意的事──我是說,當你真的砍斷加權濾鏡的枷鎖之後。


人生方向只有自己才能找,但是過程其實不是用找的,而是要先去除制約,當你不再被盲目的枷鎖控制,才有雪亮的眼睛在真正適合的事來臨的時候,一眼就辨認出來。


後記:
我曾經看過一本書叫《跟著你的本能走》,裡面提到幾個標準,可以判斷自己是否真心喜歡做某件事:

1.即使一毛錢也拿不到,你還是會想做這件事嗎?
2.做這件事每天都會對你起到鼓舞的作用嗎?
3.做這件事是否就跟呼吸一樣自然?
4.你是否感覺到自己擁有做這件事的特殊才能?
5.當你從事這項活動時,是否覺得時間一下子就過去了?
6.你有可能因為做這件事賺到錢嗎?


我覺得這些都是非常精準的判斷標準,然而,當一個人如果還被社會價值、別人的眼光、甚或是自己身上不知道哪來的舊價值觀綁架的時候,這些問題的回答會變得很不準確,例如回答問題一,他就很有可能因為享受別人的稱讚比賺到錢還重要,所以回答Yes;或是問題二,他也會因為想到年底可以在尾牙場上大秀舞藝讓老闆跟同事刮目相看而受到鼓舞才拼命練舞,所以回答Yes。但這些因素都不構成真心喜歡的標準,所以我認為還是要先去除制約,才能夠精準誠實的透過回答這些問題找到人生方向。

祝各位好運


0 comments
  1. 最近在嘗試內查自己的觀感、直覺,發現自己對於事物的感覺不再像以前一樣混濁,很能體會到您提到的方法。不過沒想到的是,其實也可以在日常做這樣的練習。謝謝您的分享。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