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美好都是深度關係的產物

閱讀器是mooInk 6吋木紋機,已絕版

這幾天實在很迷《深度關係》這本書,原本看書名,也以為是在講感情,實際上遠遠不只是這樣,根本是「深度再教育」等級的關係聖經。

喜歡這本的程度,堪稱國中時迷武俠小說,自制力再差一點就要熬夜看到天亮了。

它不只是「好看」,而是「痛快」,每次逮到時間可以拿起書時,就會湧起一陣歡呼:「快繼續揍我吧!再來再來XD!揍用力一點!」

***

聽起來很病態,不,那是因為我深深體會到,虛假的「自我」要被擊潰有多麼不容易。

尤其平常善於覺察,能靠自己挖掘的東西已經不多,但這本書的切點,剛好都是我能迅速理解,並且內在成熟度也完全準備好接受的。

因此作者直接往我的要害重擊,世界觀直接翻轉,心中說有多痛快就多痛快,而且在這些長期卡住的結點順暢之後,內心竟然體會到巨大的自由與平安。

甚至連帶地,我注意到某些內心的卡點被瓦解之後,連日常的瑜伽修行,都比平常更容易靜得下心,唱頌的聲音也變得穩定而乾淨,心理果真是悠長地影響身體。

***

可是真要我摘要出這本書的什麼段落,可以讓我有如此歡天喜地、甘願被痛擊的感受,我覺得也不容易。

因為每一個章節都很有組織性,需要完整閱讀、思考、比對自身經驗和身邊的人,才會乍然領悟──啊,原來是這樣啊,我一直以來覺得哪邊不對勁,又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原來是這樣。

親自去翻一章,跟作者走一趟內在分析,就知道那股痛快從何而來。

***

倒是可以說說,為什麼我很喜歡這本書。

有一陣子我慢慢注意到,「連結」對現代人來說,是嚴重被低估的事。

網路庇護了太多書上所謂的「自戀維度」,並用社群媒體創造假象的「關係維度」,以至於大家越來越難走出去,活得真實、活出連結,都退回「自戀維度」的世界,並且心智上變得宛如巨嬰。

於是大家都活在殼裡,呼喊著寂寞。但是真的創造什麼場域(例如讀書會、爬山團)讓人連結時,大家又往往走不出殼,沒辦法伸出穩定而彈性的觸角──因為一旦走出殼,「全能自戀」的感覺就容易被破壞,不如縮在殼裡觀望、滑滑手機,用安全的假象安撫自己就好。

***

就算好不容易創造了一點連結,一旦離開場域,每個人又都縮回殼裡,連結只出現在曇花一現的現場,沒辦法轉換成長期的紐帶。

以上不只是現代大部分的人,也包括我在內。

但這種孤獨,不是因為我們不需要,實際上每個人都非常非常需要,只是我們不知道怎麼走向「關係維度」。

我這一兩年很努力嘗試走在這條路上,因為冥冥之中知道,曾經小時候很渴望朋友,但因為人際關係受創,後來長時間習慣獨處,也善於獨處,但終究還是得走回去,面對人際關係的「連結」課題。

唯有知道怎麼開展「關係維度」,一個人的內心才會真正獲得「安全感」。

我很喜歡書上一句話:「一切美好都是深度關係的產物」。

討論「關係」不是再只是談愛情,而是所有連結,我們願意把自己深深地投入其中,放下自戀、自以為是、控制慾、願意需要和被需要。

***

雖然我現在才看六成左右,已經完全可以感受到作者心理學功力深厚,而且有極高的創作熱忱。

但罕見地是,他文筆沒有一絲一毫想賣弄專業,也盡可能引述故事、放棄一些「過度嚴謹」的術語,只為了讓讀者可以理解他想表達的概念。

再加上,明明內心修為頗有厚度、自我覺察能力也很強,通常這種心理學作者,很容易走「沒關係,慢慢來,秀秀」路線。

但他並不,一點也不溫柔,找到盲點就直接打下去,會倒在地上吐血的那種,精準直接,但不是為了傷人或羞辱,而是慈悲。

***

我很喜歡這樣的痛快,也深深被感動。

有才華的人願意站出來,還有膽識寫這樣的字句,是非常不容易的──我自己也是寫作的人,知道這會承受多少壓力,但是他沒有藏起鋒芒,而是讓自己有厚度去守護自己的鋒芒,我很佩服,也非常感謝他。

繼續抱著這本書看,剛好最近也在讀《中年之路》,覺得互相呼應的程度很高,能在將近三十後半的年紀,把過去的自己好好打碎,真的是老天送來的禮物。

(嘿嘿,剛好行運冥王星過七宮,這個能量流太精準了)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