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專注,是一種資產?

這次的新書命名,背後有許多巧合。

其中之一就是,在交稿之後沒多久,我就把作者介紹改寫了,第一句就是「柚子甜,1987年生,商學院出身的心靈工作者」。


而書名是兩個月之後,才在緬甸的國土上蹦出來,當《專注,是一種資產》拍板定案,我忽然才意識到,「資產」這個書名,不正好跟我的「商學院背景」互相呼應嗎?

有一位讀者說,這個書名很身心靈又很接地氣,我真心覺得他有眼光,一眼就看出想我想傳達的訊息。

***

為什麼專注是一種資產?

根據維基百科的定義,財務會計中的資產,是「企業擁有的任何資源。 」

「世俗」定義的資產,是金錢、房子、土地、黃金、股票債券等等;然而「精神」的資產呢?我們頂多模模糊糊地猜測,知識、品味、EQ、情商等等也是資產。但我認為,有個更重要的本源,堪稱是精神界的流通貨幣,叫做「專注力」。

一個具有專注力的人,幾乎可以換得他想要的精神資產。比如說,書中提到的「自律力」。

我在書中有一篇提到,很多人覺得我28歲離職,一年內就成了兩個知名平台的專欄作者,三年內出了兩本書,現在即將出版第三本,平均收入也在兩年內,回到上班族時期的水準,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

除了難以捉摸的「運氣」、以及人人都得打拼的「實力」,有人好奇問我,是不是因為我很「自律」,才能夠在這條路上,走得比別人還妥貼順利?

但實際上,我天生並不是很「自律」的人,甚至還是個對自己縱容的懶人,但是為什麼這樣的人,竟然離職後能進化成準時交稿、穩定產出文字、從來沒讓人操心過的自由工作者呢?

其中之一,就是因為「專注力」。

***

專注力強大的人,除了更容易把精神「定」在工作上,同時也會因為心智清明,啟動對慾望的「覺察力」。

天生對自己嚴苛的自律者,往往是靠壓抑慾望,來「逼」自己達成目的,雖然短期能達成目標,但是長期卻會累積內在巨大的壓力,久了可能會一次爆發情緒,最後前功盡棄。

但是靠「覺察慾望」啟動的「自律力」不同。

這種自律力,不需要「強迫」自己做事,但也不會「縱容」自己偷懶,而是在中間取個微妙的平衡──先用「覺察力」觀察自己:我怎麼了?為什麼我會抗拒做這些事?

而從這股清晰的覺察中,我們會看見,自己一直犯「拖延症」,不是真的懶,而是因為太害怕表現不完美,內在才會逃避面對。這時根本不需要對自己嚴苛鞭策,反而可以順著自己的脾氣安撫:「沒關係,你先花半小時列個大綱就好,輕鬆分享你的感覺,報告會很順利的。」

當一個人能夠「覺察」自己偷懶的真實理由,就不需要「逼迫」自己做任何事,最後反而會水到渠成地把事情做好,做得漂亮,自然而然達到「自律力」。

而自律力,也是一筆精神資產。

身心靈的觀念相信,物質是反映內在世界的鏡子,當精神上的資產增加了,物質的資產也會開始成長。

其實想想也不奇怪,當一個人懂得專注、自律,工作自然做得又穩又好,無論在職場或自由工作,都會受到信賴跟賞識,而那樣豐厚的物質回報,也是「精神資產」吸引來的。

你準備好為新的一年,增加精神資產了嗎?

《專注,是一種資產》,是我送給各位的2020年禮物:)

博客來連結>>> http://bit.ly/2s1P4tR

=============
#找到心靈盲點就能改變人生
#臉書:柚子甜剝心事
=============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You May Also Like
Read More

圓山大飯店下午茶X台灣神社

遇到難以言喻的巧合,還是會起雞皮疙瘩。 跟人約圓山飯店吃下午茶buffet,以前總聽人家講圓山,雖然我這一輩已經不覺得圓山是時髦飯店的代表,但想著總有一天要去見見世面,畢竟裡面有多少歷史的痕跡啊!就算住不起,在裡面吃頓飯也行。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