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時刻的幸福力

大家有沒有覺得,有時候會莫名其妙感到悶、感到寂寞?

我覺得自己雖然還算善於獨處,但也不是沒有這樣的時候。尤其我們這些自由工作者,連同事都沒有,平常實在很缺少對話的對象。

如果很難想像,大致可以理解成,我們長期處於軟性的居家隔離狀態,只是可以外出辦事,但外出也都是一個人,很少和人對話,工作都是用網路。

一開始從職場退下來時很爽,但日復一日,其實蠻違反人性本能的。

***

雖然案主也會跟我們講話,但對我們來說,那比較像是工作,而不是一種對等的能量交流。所以即使對話時也是很誠懇也很開心,仍然比較像是工作的成就感,並不會真心地感覺到寂寞被化解。

隨著年紀增長,我越發現人還是需要朋友。

***

以前我會用「伴侶」來代替朋友的角色,畢竟對方是我們日常生活中花最多時間的人。

但有時候我想,這好像也不是很公平,因為伴侶本身已經是一個很吃重的身分。如果還要把唯一朋友的身分加在對方身上,這個角色的壓力會不會太大了一點?

***

最近我也意識到,當我特別開心的時候,常常是在錄Podcast訪談的時候。

因為會上節目的來賓,往往都是頻率很相近的人,對談本身會產生大量的能量交流,彼此會全神貫注地把注意力放在對方身上,並且很認真地回答。

而我們同樣也是因為這段時間,必須完全屬於對方,不會查看手機,不會分心,雖然表面上是在工作,背後的能量交流,其實是現代很難得的相處品質。

所以,即使這一個多小時的過程,沒有實質上的收入,心裡卻會覺得非常滿足。

***

今天是個雨天。

以往下雨的時候,常常會覺得心情比較鬱悶,因為無法出門運動、到處走走之類的,精神通常都會比晴天時委靡,也更容易有寂寞的感覺。

剛好這時候,我和 收納幸福-廖心筠 錄了一集Podcast,分享他的新書《姐,整理的是人生》。

***

認識心筠多年,他真的是一個能量非常飽滿又充沛的人,在對談完一個小時,可能是被他的頻率感染,我關麥之後也開始整理一些家裡的小雜物,並且學他的方式結緣出去。

***

在整理的過程中,雖然東西還在我手上,不知道等等會結緣給誰,但內心卻有一股溫暖的能量開始流動。原本的孤單寂寞感意外消失了,甚至心裡開始浮現幸福和感謝的感覺。

這一刻我突然發覺,原來所謂的寂寞感,本質上是「能量停滯」的結果──

自己的能量卡在自己身上,像孤島一樣,無法向外發散和流動,就是所謂的「寂寞」。

***

這股寂寞,平常只有在和人對話、跑出去玩,甚至買東西的時候,才會有強勁的推力,讓它流動起來。

但並不是所有的時候,都有人能夠提供給我們這樣的推力,除非朋友很多每天換一個聊,不然常常也會不小心打擾到別人。更不用說內向者很在意對話品質,能夠對到頻的朋友少之又少。

而如果用買東西或一直跑出去的方式,也很容易變成外求,甚至浪費錢,堆積更多雜物,能量又更停滯了。

***

以前我可能會用看書或追劇,來平息自己的寂寞。

不過除非這本書或影視作品,能夠提供旺盛的滋養和能量流動,不然常常看了之後,只會更覺得空虛,好像只是在麻痺不舒服的能量停滯感一樣。

***

並不是這些東西不好,而是如果現在的「孤島狀態」,需要靠推動能量流動來解決,這些靜態的方式,可能不會是最首選的方法。

而帶著善意整理東西、想著如何送東西給需要的人,或是在家運動、練瑜伽,本質上都是推動「能量流動」的好途徑。

***

當我開始這麼做的時候,因為雨天的潮濕受困感,在這些過程中慢慢重新啟動,無法形容的憂鬱和寂寞,也逐漸融化掉了。

即使沒有人陪伴、有沒出門、沒做什麼事情來轉移注意力,心情卻像出太陽一樣,開始感受到妥貼的幸福感。

能夠安頓自己的感覺,我想這就是所謂的幸福力吧。

***

(圖片攝於金門後浦甜點店「耐心有限公司」。那天也是下大雨,感覺看到照片都還聽得到雨聲)

(閱讀器為Mooink六吋初代木紋機,目前已絕版,書名是《斷裂的海》)

You May Also Like
Read More

當個強壯的浮萍

前幾天和心靈問路的案主聊天,我聊到自己從小就沒有根的感覺,像一棵漂流的浮萍。   而神奇的是,如果去追溯我的童年,其實並沒有動盪不安的印記,我一直到將近三十歲才搬第一次家,求學期間只有轉一次學,而且轉學記憶是友善的。小時候雖然給褓姆帶或上安親班,但跟爸媽也是下班後就接手,周末會全家出遊,要說和樂融融雖然有點過了,但至少家庭功能正常,沒有什麼重大匱乏。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