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頓紛亂的情緒,從「貴生」開始

我們都遇過有些人,一直在糾結瑣碎的小事,不斷詢問別人的意見,同樣的煩惱問了又問。
 
陪他講了一個晚上,好像暫時緩解了,隔天又傳來一大堆訊息說,他就是想不通,繼續在某個講過一百遍的點上,翻來覆去地較勁折磨。
 
不用說別人了,我自己也這樣過,感情遇到問題時尤其如此,別人對我也很無奈,我當時更是不喜歡這樣的自己。
 
***
 
這是因為,我們誤以為只要某個點搞清楚了,這些煩惱就會消失。
 
其實根本不會。
 
要真正「懂」某個點,全身上下每個細胞,都真正共鳴的「懂」,需要「頻率」有到水位──不然就只是「頭腦」知道,但身體跟不上的「假懂」。
 
那會是一種自我逼迫、自我傷害。
 
***
 
這時候不是急著想通,而是先「調頻」,讓能量跟上。
 
先把問題暫時放一邊,好好吃飯、好好睡覺,精氣神養足,身體覺得安全了,氣血淤堵被推動了,很多心結其實會慢慢鬆開。
 
***
 
我在和《因為身體記得》的 Mimi Yu 尤虹文老師錄製Podcast對談,就對她書裡的這句話超有共鳴:
 
「身體裡面有鬱結打不開,人的念頭就不可能是正面的。如果沒有從身體下手,是不可能轉念開心起來。」
 
***
 
會有這樣的省思是因為,虹文老師過去也是這種「忍耐型」的選手。
 
原本人生讓人羨慕,哈佛大學、茱麗亞音樂學院,也是海外四處演出的大提琴家,但是憂鬱症終於讓她知道,自己對待身心的方式太糟糕了,於是踏上了自我治癒之路。
 
***
 
在求診遇到的「奇人」當中,有一位正是《字裡藏醫》的作者,名醫徐文兵。
 
這集我們除了聊虹文找徐文兵求診的奇遇,也聊到「字裡藏醫」裡面提到的兩種常見情緒:「悲傷」和「煩躁」。
 
「心氣虛的人,看什麼都覺得可憐、遺憾、傷感,治療需要靜養心神,補足心氣。」
 
「有人並沒有做多少事,心中總是焦躁不寧,這事心氣、心血虛,中醫稱『虛煩』,治療要靜養,恢復心氣心血。」
 
這些現代人習以為常的情緒,在養生的領域裡,竟然都是需要重視的問題。
 
***
 ​
我很喜歡虹文總是提到的「貴生」。
 
如果不把自己的身心放在第一位,而是一直虛勞地去追求光鮮亮麗、追求別人有的、應付別人要的,「自己」被排在最後。
 
那樣的生命,等哪天清醒了才會後悔,我們從來沒有滋養過自己。
 
〈柚子甜剝心事〉Podcast 已經在各大串流平台上架,連結可參考留言處。
 
EP114. 〈安頓紛亂的情緒,從「貴生」開始 ft. 《因為身體記得》作者 尤虹文 〉
 
(※因場地設備限制,本集有輕微回音和背景音,已盡量後製處理,但含金量不打折唷)
  
***
 
「道理」我們都知道
 
「情緒」卻還做不到的時候
 
可能和「身體」能量有關
   
好好吃飯、好好睡覺
做滋養氣場的事
 
才是此時最迫切的療癒
 
-《覺察情緒,好好生活》

You May Also Like
Read More

戒手機:取回大腦的使用權

智慧型手機問世後,以短短不到十年的時間,迅速成為人類的第二個大腦,甚至有取代第一個大腦的跡象。 智慧型手機,是在我大學畢業後才蓬勃發展,所以嚴格說起來,至今我人生裡沒有手機的時間,比有手機的時間還多。但我們這一代已經很多人忘記,沒有手機以前自己是怎麼活的。
Read More
閱讀器是mooInk 6吋木紋機,已絕版
Read More

一切美好都是深度關係的產物

有一陣子我慢慢注意到,「連結」對現代人來說,是嚴重被低估的事。 網路庇護了太多書上所謂的「自戀維度」,並用社群媒體創造假象的「關係維度」,以至於大家越來越難走出去,活得真實、活出連結,都退回「自戀維度」的世界,並且心智上變得宛如巨嬰。
Read More
Read More

二十頁閱讀術:蠶食鯨吞消化你想讀的書

閱讀這件事最忌諱「疲乏」,除非是讓你看到渾然忘我的小說,否則大部分的人都是敗在這一點。看太久了容易注意力渙散,知識在腦袋打結,往後一翻還剩兩百一十五頁,乾脆把書一扔開始滑手機。而這種煩躁感,也會導致你下次拿起這本書已經是兩年後的事,所以閱讀絕不能貪多,要學會拿捏巧勁。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