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不是一種工作

如上篇《房務員與療癒師》所提及,最近在幫朋友家開的民宿做短期的房務。

 

某一天遇到很多突發狀況,本來預計當天工作量很輕,所以安排當天打掃完早點回家處理家事;結果一早卻被一連串的遭遇打亂了行程──首先是突然被通知有新客人臨時要入住、核對入住表的時候發現自己收到的資料是錯的,今天還有另外一組新客人會到、到了民宿開始整理時遇到客人抱怨說他們那間好小,四個人擠一張雙人床晚上根本睡不著、整理到續住客房時本來想說應該可以輕鬆一點,因為續住的房間只要倒垃圾掃地和鋪床就好,卻發現客人的床上有血漬,所以床單棉被全部要拆下來重換。


全部搞定以後客人剛好來check-in,我又忙進忙出的接待他們、搞定他們的問題跟需求之後,才在差點來不及的來得及邊緣趕快衝回家,因為約了兩組維修人員來修家裡的電器。


在這段因為不斷冒出的意外導致時間非常緊迫時,我之前因為跳舞所累積的腰傷也不斷隱隱作痛,所以心情略覺得煩躁。尤其是當那一家四口的客人跟我抱怨說,早知道就訂可以加床的房間時,我當下除了口頭安慰幾句以外也沒的行動(因為當下也想不到)。直到我開始打掃他們房間時,我一邊鋪床一邊看著這個真的是普通double bed size的小床,心裡開始自我對話天人交戰起來。


「他們這樣擠真的晚上很不好睡耶,要不要幫他們換房間。」「不要吧,其它房間也是雙人房阿。」「可是有一間是兩張床的雙人房,他們睡起來會比較舒服。」「可是這樣一來,現在這間就要當check out房,全部打掃過一遍才能趕著讓待會的新客人耶,你今天不是在趕時間嗎?況且他們東西都沒打包好,你要一件一件搬過去喔?東西掉了怎麼辦?他們明天就check out了,不過再睡一晚而已,還好吧。再說這房間是他們自己訂的,幹嘛幫他們想那麼多。」「可是他們說晚上根本睡不著耶….那….不然至少幫他們在地上鋪兩條厚棉被打地鋪呢?…..」


我承認在超級趕時間+無預期的被一堆突發狀況塞爆+腰的舊傷在隱隱作痛的時候,人會想能夠撇清關係就盡量撇清關係,反正問題不是我造成的,我幹嘛攬一堆額外的工作在自己身上。但是就在我內心打架的時候,這我腦中突然浮現一句話:


「如果連真正有需求的人出現在你面前,你都可以這樣視而不見的話,那你有什麼立場說你真的關心人內在的健康?」


助人的工作不是只有療癒師身分能做,也不是只出現在心靈療癒場合;而是任何出現在你面前,你不用付出太大的代價就可以幫助的任何人──我想一想,也罷,幫他們換個房間可以換他們一夜好眠、旅途愉快,或最少也感受到被人放在心上的溫暖,而我盡快趕一趕工也還來得及回家,腰痛……算了反正多這一間也差不到哪去,用力的時候小心一點就是了。於是我跟民宿老闆娘討論一下,也打電話跟客人報備,取得他們讓我移動私人物品的同意之後(客人在電話裡一迭聲的道謝),就把他們東西移到雙人床那間去了。


我事後很慶幸自己做了這個決定,不為自己被感謝、也不為了被稱讚,而是這個事件提醒了我,如果一個人以對人的關懷與慈悲為業,但是在這個行業以外的地方,卻連做一點可以負擔的犧牲都沒有,對貨真價實的苦難視而不見,卻汲汲營營於療癒別人內心的苦難,這種關懷是假的,是一種工作,但慈悲不應該是一種工作,他應該是一種特質。


我也謝謝這組失眠的一家四口,讓我有機會看見自己更多修練內在的機會。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You May Also Like
Read More

總是對自己嚴厲?你需要溫柔的「內在父母」

「你真的是豬欸!」「手殘就不要弄啊!」「白癡喔!你以為你是誰啊,根本不會做手工還在那邊學人改飾品,你看看現在怎麼辦!」「錢都被你浪費了,你以為你很有錢是不是?錢是給你這樣花的是不是?」 午夜一點,我在桌子上哭喪著臉看著桌上的零件屍體,腦內拿著用大聲公對自己狂吼,對我真的是白癡,我真的是……….. 等一下,我在幹嘛?我為什麼要這樣罵自己?
Read More
Read More

柚子甜會客室|所有相遇,都是靈魂的思念 ─ 黃淑文

柚子甜會客室又要蒞臨重量級人物啦! 這次歡迎《所有相遇,都是靈魂的思念》作者,心靈作家黃淑文老師! 還記得看到這本書的標題時,雞皮疙瘩都起來了,有一種微妙的電流感應在身體流竄。 翻開書頁閱讀,一開始很驚訝,欸竟然是小說啊!我很久沒看小說了,但是內文很吸引我一直看下去,甚至一度看到淚流滿面,隨著情節的進展,書內的文字,內心有很多記憶被觸動,被療癒,被整理,被安撫和收納了。
Read More
Read More

資訊焦慮,源自於忘記生活

前陣子和朋友見面,聊完公事之後,他好奇問起我的〈情緒光影卡〉的各種細節。   我跟他解釋說,這是以「情緒」為主體設計的牌卡,我們很多人害怕情緒,其實情緒沒有絕對的好壞,過度或不足才會成為「負向」,但只要適度的覺察和調整,就可以平衡為「正向」,甚至更進一步,還可以透過情緒去覺察內在的課題。
Read More